来源:广发证券研究
【广发如是说】系列围绕最新市场热点,传递广发研究观点。本期关于:创新药。
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在“研发-准入-临床-支付-保障”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推出,更加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为之护航:创新、不断提质的创新。
广发医药、策略团队带来创新药板块深度解读,剖析产业链发展脉络,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目 录
● 行业报告
医药 | 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中国创新药:变革全球疾病诊疗SOC新力量
医药 | 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医药 | 2025ASCO大会国内重点研究总结报告
医药 | 制药和Biotech行业2024年报及2025年1季报总结:秋收2025:坚定看好国内新药发展
医药 | CD38单抗:MM放异彩,开辟自免新蓝海
医药丨Vertex JPM会议更新:关注国内企业疼痛和肾病领域进展
● 个股深度
医药 | 先声药业:自研+BD双轮驱动,创新成果逐步兑现
医药 | 康宁杰瑞制药-B:差异化平台+ADC产品矩阵前景可期
医药 | 奥赛康:仿药企稳,创新转型催生业绩增长新动能
● 个股点评
医药 | 百利天恒:Iza-bren注册临床取得重要里程碑
医药 | 迪哲医药-U:舒沃哲美国获批,差异化管线高效推进
医药 | 众生药业:昂拉地韦片国内获批,创新成果持续兑现
医药 | 百利天恒:B01D1全球进展顺利,创新研发持续加大
医药 | 华东医药: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产品进展顺利
医药 | 长春高新:主营业务承压,研发管线进展顺利
医药 | 海思科:环泊酚高速增长,关注创新管线进展
医药 | 石药集团:业绩短期承压,看好创新管线国际化价
医药 | 翰森制药:业绩高增,创新和国际化加速
● 策略视角
策略 | 港股创新药:更加纯粹的创新药投资工具
策略 | 一键布局稀缺创新药标的——港股行业研究系列
策略 | 港股创新药风口渐近——港股&海外周聚焦(4月第二期)
医药: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中国创新药:变革全球疾病诊疗SOC新力量
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从2015年开始,国内制药工业从研发生产到终端销售和医患使用,先后经历了供给侧、产品定价体系、诊疗行为规范等系统性改革和治理。2024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重要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2025年6月30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16条具体举措,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创新药的崛起,BD出海催化新药价值重估。在“研发-准入-临床-支付-保障”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根据医药魔方,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数量高速增长,尤其是2019年以后,年新增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按首次进入临床的创新药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原创新药数量累计达到3575个,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从试验阶段看,仍以早期为主,I期、I/II期阶段药物约占58%、16%(来源:医药魔方)。从创新价值看,此前中国药企长期以fast follow策略为主,研发me-too或者me-better产品,为避免国内激烈同质化竞争,叠加国家扶持高价值新药政策导向,越来越多药企转向源头创新,打造更多有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潜力的品种。三重因素共振演绎创新药牛市行情。复盘年初以来医药行业ETF表现,恒生生物科技走势强劲,年初以来,截至7月4日收盘上涨61.75%,年化回报率165.75%,跑赢中证全指医药、沪深300和恒生指数。恒生生物科技以创新药相关的细分子行业为主,该ETF表现强势也映射出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欣欣向荣。
国内药企已经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管线,随着创新成果初步成型,我国新药企业迎来对外授权交易高峰,交易数量和金额显著增多。从2017至2024年中国医药交易情况看,跨境license in交易热度明显下降,占比由2017年61%减少至2024年的不到10%,相反license out占比屡创新高,2024年跨境license out占药企交易比例超过60%(来源:医药魔方、美柏资本)。从受让方看,以美国企业为主,此外,与应该、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交易也有所增加,国内药企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宽。TOP MNC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兴起日益增长,2024年共达成了29笔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31%。中国企业现已成为TOP MNC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全球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认可度不断提高(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认可度不断提高。2024年全球超5000万美元首付款的BD合作中,超30%来自中国,海外资本以市场化行为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临床竞争力,有助于市场形成长期的价值锚。我们认为,这轮创新药的价值重估BD只是一个促发点,未来的重心仍是要找到各个治疗领域全球最好的药,去兑现出海品种的临床价值。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商业化不及预期、汇率风险等。
相关报告:《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中国创新药:变革全球疾病诊疗SOC新力量》2025-07-08;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田鑫 S0260524030003;李桠桐 S0260523080002;王稼宸 S0260524090001;李润兰 S0260525040002;龙雪芳 S0260525060004
相关会议
主题丨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中国创新药,变革全球疾病诊疗SOC新力量
时间丨2025-07-23 20:00
主讲人丨罗佳荣
医药: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创新基础要素相对完善,有望实现全球高端市场变现。2018-2021年的资本市场牛市激活了国内创新的基础要素:海外高端研发人才大量回归,企业向创新、国际化倾注更多的资源,资本助力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国内优秀的创新药获得海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青睐,未来随着临床深度开发,有望实现全球高端市场变现。
2015年以来,我国制药工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创新药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国内制药工业目前已经进入PD-1抗体之后新一轮创新产品周期,创新升级和国际化成为行业主旋律。
创新驱动业绩高速增长,新产品周期和院内复苏有望形成共振。新药/新适应症获批上市依然是新药公司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在以PD-(L)1为代表的第一代产品逐渐消化价格下降因素,叠加新产品上市以及企业加强管理持续提质增效,我们预计Biotech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有望保持高速且高质量增长。此外,2019年到2023年上市的新产品,由于外部因素导致商业化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医疗机构诊疗恢复,这些产品预计也将会进入集中放量阶段,新产品周期和院内复苏有望形成共振。
近年来,在行业持续创新升级的背景下,国内药企已经孵化出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管线,随着创新成果初步成型,我国新药企业迎来对外授权交易高峰,交易数量和金额显著增多。目前国内药企对外授权呈现这样一些趋势:(1)转让方除了国内传统制药头部企业,出现了更多Biotech新锐;(2)受让方以MNC为主,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3)交易模式也更加多样化;(4)交易标的涉及小分子、ADC、双抗等多种药物类型,交易时产品所处研发阶段更加丰富,治疗领域多以肿瘤、自免为主。对外授权品种通常经过严谨评估,具有良好临床治疗潜力和商业化价值,创新属性更明显。
制药和biotech,进入新一轮产品周期,看好创新国际化。从2015年开始,国内制药工业从研发生产到终端销售和医患使用,先后经历了供给侧、产品定价体系、诊疗行为规范等系统性改革和治理。国内的行业政策框架早已明晰,产业内相关企业的经营也逐渐从这种大的政策调整中走上正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推出,更加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为之护航:创新、不断提质的创新。我们持续看好国内制药工业在创新升级和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周期所带来的的中长期投资机会;2019年到2023年上市的新产品,由于外部因素导致商业化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医疗机构诊疗恢复,这些产品预计会迎来集中放量阶段,新产品周期和院内复苏形成共振。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上市后放量不及预期风险、汇率风险等。
相关报告:《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24-12-12;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田鑫 S0260524030003;王稼宸 S0260524090001
医药:2025ASCO大会国内重点研究总结报告
ASCO是肿瘤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多项国内新药数据在大会惊艳亮相。ASCO(美国临床肿瘤年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众多世界一流专家共同分享探讨国际最前沿临床肿瘤学科研成果(来源:药智网)。数十家国内药企积极参与并展示最新优异数据,反映了国内新药蓬勃发展的态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国产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本篇报告选取了部分重点研究数据进行解读,旨在探究相关药物的临床价值与市场潜力。我们持续看好国内制药工业在创新升级和国际化背景下,新一轮产品周期带来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仿制药集采和新药谈判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上市后放量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相关报告:《医药生物行业:2025ASCO大会国内重点研究总结报告》2025-06-17;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
医药:制药和Biotech行业2024年报及2025年1季报总结:秋收2025:坚定看好国内新药发展
随着院内刚性需求的释放、创新产品步入新周期以及行业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同时,国产创新不断提质,创新药“出海”提速,行业中长期向好趋势正逐步确立。
创新持续,国产新药加速落地。多个同类首创新药获批验证国内药企创新能力。2024年NMPA共批准90款新药上市(不包含新适应症、类似药/改良新及中药),其中37项为国产。其中不乏有多款同类首创的创新品种。预计后续板块研发费用率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研发项目质量将更加精进,创新进入到提质阶段。
国际化是创新升级的必经之路,关注国产新药国际化潜力。对于创新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创新药市场。通过过去十年国内产业的努力,从近年国内企业对外资的授权案例可以清晰地判定;由于美国高昂的临床试验投入和美国本地化临床运营的难度,绝大部分国内药企开拓海外市场是采取跟全球大药企合作的方式,产品授权或者联合开发,受关税影响很小,未来产品上市,海外合作伙伴可以进行美国市场供应链的选择,考虑美国创新药的高定价有足够的价格空间去应对供应链问题。临床获益是评价创新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标准,美资创新药企也处于全球的竞争之中,对于有临床价值的早期品种,对美资创新药企国际竞争也是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
License out交易占比屡创新高。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内药企越来越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研发成果也受到更多MNC药企的青睐,国内制药工业创新国际化在持续发力。国内药企出海模式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区域授权或共同开发模式,也出现了newco等新型模式。涉及小分子、双抗、ADC、小核酸多种创新类型,主要聚焦在肿瘤、自免领域。国内药企已经搭建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孵化出多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无论是大单品授权,还是依托平台共同开发,license out是国内药企参与全球竞争、打开成长空间的必然之路。国内新药亮相国际舞台。国内制药板块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创新产品周期,创新价值更高的多元化创新药物在国际舞台亮相。2025年AACR年会已于4月25-30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从国内药企入选报告情况看,ADC仍为今年的“主角”。从创新程度看,今年的ADC创新性更高,有大量新靶点、双抗ADC、双毒素ADC,体现出国内药企在ADC领域的迭代创新能力。2025ASCO年会将于5月30日-6月3日在芝加哥举办,目前官网已经披露入选大会的报告标题,多家国内药企的数据值得期待。
新一轮创新产品持续兑现。从2015年开始,国内制药工业从研发生产到终端销售和医患使用,先后经历了供给侧、产品定价体系、诊疗行为规范等系统性改革和治理。国内的行业政策框架早已明晰,产业内相关企业的经营也逐渐从这种大的政策调整中走上正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推出,更加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为之护航:创新、不断提质的创新。我们持续看好国内制药工业在创新升级和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市场迎来新一轮产品周期所带来的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仿制药集采和新药谈判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上市后放量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相关报告:《制药和Biotech行业2024年报及2025年1季报总结:秋收2025:坚定看好国内新药发展》2025-05-05;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
医药:CD38单抗:MM放异彩,开辟自免新蓝海
CD38是重要的肿瘤自免相关靶点。CD38在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可作为疾病进展或预后的重要标志,因此被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CD38单抗可以通过ADCC、CDC、ADCP、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微环境等机制发挥作用。CD38单抗有多种作用机制:(1)Fc依赖性免疫效应机制。(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雷妥尤单抗等需依赖FCVR 交联才能诱导凋亡,而艾沙妥昔单抗无需效应细胞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3)调节免疫微环境。
CD38单抗在血液瘤领域应用成熟,Daratumumab全球销售突破百亿美金。目前全球已有两款Daratumumab和Isatuximab两款CD38单抗上市,均已获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适应症,其中Daratumumab已经获批一至四线多发性骨髓瘤并纳入指南优先推荐。Daratumumab全球销售额已经突破百亿美金。此外,CD38单抗还在多种其他血液瘤(如浆细胞白血病、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白血病等)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CD38单抗有望在自免领域勾画第二成长曲线。基于CD38单抗对浆细胞的高效清除机制,其在自免领域也有较大的治疗潜力,目前进度较快的适应症主要有:(1)肾移植:Felzartamab是首个在晚期AMR中显示疗效的CD38单抗,目前已经开展III期临床;(2)膜性肾小球肾炎:FelzartamabII期数据优秀,目前也已经启动III期临床;(3)IgA肾病:Felzartamab、Mezagitamab均已读出poc数据;(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Mezagitamab、CM313均已披露后线治疗ITP的临床数据,从疗效看,两者均能实现快速且持续的缓解,CM313或有一定的安全性优势;(5)SLE:目前CM313、SG301、Felzartamab等均已开展SLE相关I/II期临床。
CD38作为多功能靶点,已从血液瘤延伸至自身免疫病及实体瘤等领域,为全球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建议关注国内相关创新药企业和创新产业链企业。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风险,药品审评进度不及预期,医保降价超预期,销售不及预期等。
相关报告:《医药生物行业:CD38单抗:MM放异彩,开辟自免新蓝海》2025-04-01;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
医药:Vertex JPM会议更新:关注国内企业疼痛和肾病领域进展
Vertex JPM会议进展更新。Vertex公司成立于1989年,多年来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近期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在美国召开,Vertex也在会议上更新了相应的业务和研发进展。
Nav1.8已成为非成瘾止痛的关键靶点,Suzetrigine上市申请的PDUFA日期为2025年1月30日。Nav1.8基于其机制优势,有望解决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问题。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在我国及东亚国家尤为常见。国内IgA肾病的研究正快速推进。多家企业在此适应症上有所布局。
建议关注国内已布局相应靶点或适应症且在疼痛或肾病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和商业化经验的企业。
风险提示:药品审评进度低于预期,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相关报告:《医药生物行业:Vertex JPM会议更新:关注国内企业疼痛和肾病领域进展》2025-01-18;作者:罗佳荣 S0260516090004
策略:港股创新药:更加纯粹的创新药投资工具——指数研选系列报告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931787CNY00.CSI):长期收益率明显跑赢同类医药指数:弹性大、更抗跌。(1)19年至今的时间区间内,港股创新药的累计收益率为82.2%,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为9.6%,明显高于其他指数;(2)波动率仅为30.4%,低于其他指数;(3)更高的收益率和更低的波动率,使得港股创新药的夏普比例要远好于其他医药指数,年化夏普比率为0.15;(4)在大部分时候,医药行情反弹时,指数弹性更大,例如2019年以及2025年年初至今;(5)在大部分时候,医药行情回落时,指数更加抗跌,例如2021~2024连续4年的医药下跌。
港股创新药的四大优势:
1.港股创新药是更纯粹的创新药指数:受到A股IPO制度的影响,真正的创新药企业往往更容易在港股上市,港股创新药是更纯粹的创新药指数。与 CS创新药对比:A股创新药多为传统制药企业转型,创新药含量低,业绩受集采影响大。与恒生医疗、港股通医药对比:恒生医疗和港股通医药均为港股宽医药行业指数,样本数众多,除创新药外,更有大量互联网药店、传统制药、医疗服务等技术含量低的股票。
2.港股创新药前十大样本,对创新药投资的代表性较高:港股创新药指数重仓典型的创新药企业,并且权重要高于其他的医药指数。而竞品指数中,CS创新药的权重股多为非典型创新药公司。
3.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全球竞争优势正在凸显:近年来,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的License-out交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一是交易结构升级,从早期的小分子药物授权转向ADC、双抗、siRNA等前沿技术平台输出;二是国际认可度提升,恒瑞、康诺亚等企业多次与默沙东、诺华等MNC达成重磅合作;三是商业模式创新,2024年NewCo模式兴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和深度绑定。
4.在政策与AI加持下,创新药有望在2025~2026迎来收获期:(1)2024年在医药综合政策影响下,医药行业持续经历集采出清、创新拉动的新旧动能切换过程,医药板块经历3年多的调整,2025年创新驱动更加乐观。(2)创新药迎重磅政策利好,医保丙类目录、商保支付渠道、支付标准、投融资等有望积极变化,板块弹性大。(3)创新药研发周期处于5至7年左右,基于AI的研发应用、基于中国创新药投入产出比以及实力的增强,2025年乃至2026年或将逐步进入收获期,港股创新药也受到AI在医药创新方面的研发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
风险提示:业绩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ETF跟踪误差风险等。
相关报告:《港股创新药:更加纯粹的创新药投资工具——指数研选系列报告》2025-06-30;作者:刘晨明 S0260524020001;郑恺 S0260515090004;余可骋 S0260524030007;安宁宁 S0260512020003
策略:一键布局稀缺创新药标的——港股行业研究系列
为什么当前时刻我们建议重视港股创新药?
1. 增速降档阶段,出海并建立全球比较优势的产业大概率对应股市的超额收益。当前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正悄然从传统的地产和政策周期转向更具长期战略意义的中美科技博弈。特别是在经历年初DeepSeek大模型横空出世带来的情绪提振后,投资者开始系统性重估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围潜力。海外经验同样表明,在增速降档阶段、传统周期趋于扁平化之后,能够带来股市长期超额回报的往往是其在全球建立产业优势的板块。以日本市场为例,以大跌后的1990年末为起点,到2012年位置,仅有5个行业取得超额收益,其中4个来自典型的日本出海产业(汽车及上游的橡胶制品、精密仪器、医药)。
2.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全球竞争优势正在凸显。近年来,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的License-out交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这一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易结构升级,从早期的小分子药物授权转向ADC、双抗、siRNA等前沿技术平台输出;二是国际认可度提升;三是商业模式创新,2024年NewCo模式兴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和深度绑定。NewCo模式的兴起,进一步为原药企解决了融资难、变现难、研发风险大等问题。
3. 政策及监管态度逐步转向对板块有利的情形。2023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积极信号,标志着行业监管思路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一是集采规则不断优化:比如2022年第七批集采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允许落标企业以次低价补位,减少供应中断风险,未来有望逐步推动“不唯低价论”。二是医疗反腐常态化与纠偏:监管部门强调“精准反腐”,明确合规学术推广的合法性,医院采购逐步恢复正常节奏。三是创新药支持政策加码:2024年创新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医保目录向创新药倾斜,2024年新增38款“全球新”创新药,创历年新高,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丙类医保目录,进一步优化支付体系;地方支持政策频出,2024年7月上海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25年4月北京和深圳也分别推出32项全链条支持措施。
4. 创新技术赋能,推动研发效率大幅提升。过去五年,无论是Biotech还是传统Pharma,都纷纷加大了内部研发体系投入和建设,以国内五大化药龙头来看,2018年以来研发费用率均呈上行趋势。与此同时,创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创新药产业的格局,共同推动着药物研发从传统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跃迁。例如脑机接口技术、合成生物学、AI医疗。
5. 财务、估值及交易数据:营收增长、估值低位。具体而言:财报层面:头部港股创新药公司受益于License-out放量,营收和利润稳步增长。估值层面:年初以来科技股的放量大涨之后,医药板块相比于其他成长行业,估值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以wind二级行业划分,医药生物板块当前市盈率TTM为28.1倍,处于2021年以来20.7%分位数;市净率为2.2倍,处于2021年以来39.2%分位数,相较于其他成长赛道,估值位置偏低。
风险提示:各方关税谈判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其他经济体对中国贸易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及其他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增长及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创新药公司研发投入及有财务表现不及预期等。
相关报告:《一键布局稀缺创新药标的——港股行业研究系列》2025-05-21;作者:刘晨明 S0260524020001;许向真 S0260524030005
策略:港股创新药风口渐近——港股&海外周聚焦(4月第二期)
为什么当前时刻我们建议重视港股创新药?当前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正悄然从传统的地产和政策周期转向更具长期战略意义的中美科技博弈。我们建议重视港股创新药的配置价值,原因在于:
1. 核心逻辑一: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全球竞争优势正在凸显。近年来,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的License-out交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竞争力。NewCo模式的兴起,进一步为原药企解决了融资难、变现难、研发风险大等问题。
2. 核心逻辑二:当前关税政策对创新药影响远小于其他成长性板块。创新药License-out的核心盈利模式是“前期授权费+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的三段式结构,由于技术授权属于知识产权交易而非实体商品流通,不涉及HS编码下的关税问题,不直接受贸易政策变化影响。
3. 核心逻辑三:政策及监管态度逐步转向对板块有利的情形。2023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层面出现了一系列积极信号,标志着行业监管思路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集采规则优化、创新药支持政策加码、医疗反腐常态化与纠偏。
4. 财务、估值及交易数据:营收增长、估值低位。财报层面:头部港股创新药公司受益于License-out放量,营收和利润稳步增长。估值层面:年初以来科技股的放量大涨之后,医药板块相比于其他成长行业,估值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
5. 交易充分度:对医药的基本面修复,市场定价或尚不充分。成交情况来看:年初以来在DeepSeek的激励下,港股市场交投情形改善显著,相比之下,港股医药板块的关注度并不算高。南向资金配置来看:去年10月以来南向资金降低红利板块的持仓比重、同时加大对成长(和顺周期)的押注。但分行业来看,景气成长板块中硬件和半导体被增持幅度最大,医药和软件相对中性。
风险提示:各方关税谈判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其他经济体对中国贸易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及其他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增长及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创新药公司研发投入及有财务表现不及预期等。
相关报告:《港股创新药风口渐近——港股&海外周聚焦(4月第二期)》2025-04-13;作者:刘晨明 S0260524020001;许向真 S0260524030005;陈振威 S0260524090002
END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责任编辑:王珂
专业杠杆炒股公司,正规配资网,鼎瑞创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